自全省民营经济“两个健康”示范县争创以来,范县全面落实中央和省、市各项决策部署,牢牢把握“两个健康”主题,以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为主线,创新实施“1344”工作模式,坚持“创”“建”并举、软硬齐抓、大小兼顾、内外联动,全县规上民营企业达100家,全国首档政企沟通访谈节目《政企面面观》对民营经济统战工作“范县模式”进行专期报道。
聚焦“一个目标”强引领。范县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,全力以赴争创新时代全省民营经济“两个健康”示范县为目标。强化组织引领。成立由县委书记、县长任总召集人的民营经济联席会议,30个职能单位为成员,在县委统战部设立民营经济工作室,在县工商联设立民营经济服务中心,确保工作专人抓、专人管。强化思想引领。建设近3000平方米的新时代民营经济“两个健康”实践中心,融政企桥梁、商会家园、企业港湾为一体。强化党建引领。全县民营企业单独建立党支部44家,联建企业2家,选派党建指导员103个,199家民营企业党建实现全覆盖,设立民营企业红色方阵44个。
建立“三项制度”优服务。瞄准企业投资生产经营中的“堵点”“痛点”,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。建立联系服务制度。出台了《范县党政领导联系非公有制企业和商会制度》,县委常委会会议、县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研究民营经济工作,18名党政领导班子成员定点联系56个规上企业,真正让投资者来得放心、留得安心、干得舒心。建立首席服务员制度。选派103名优秀科级干部到重点企业(项目)担任首席服务员,实行“一人一企”精准服务,当好“五大员”和企业的“店小二”。建立激励奖励制度。连续10年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民营企业、民营企业家给予重奖,先后有15名企业家当选省、市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88名企业家当选县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,10名民营企业家当选县工商联副主席,10名民营企业家当选县总商会副会长。全县“十大奉献人物”中民营企业家占3人。
搭建“四大平台”促提升。组建营商环境建设委员会,成立县委营商办,制订“范县优化营商环境五十条措施”,建立13个营商服务中心,推行营商环境“四四模式”,选聘18名营商环境观察员,在全县企业中设立12家营商环境监测服务点,搭建政企服务平台。调整充实化工、木材加工、服装及饰品加工等商协会组织,设立行业商会资金池,建立会员企业定期走访、学习、交流制度,实行新上项目行业商会审核论证,搭建行业商会平台。精准对接企业家需求,设立范县民营企业家学院、格局屏天下·民营企业家学院、化工商学院等,开展订单式培训活动,搭建教育培训平台。在落实省、市诉求响应智慧平台基础上,实行专人专班负责,28家政府职能单位、333家企业入驻,搭建诉求响应智慧平台。
创新“四项举措”解难题。范县坚持以创新引领发展,想尽一切办法为企业办实事、解难题。创新融资模式,积极推行“政府基金+民营企业”融资新模式,开创“省市县三级平台联动、民营企业主导”融资新模式,破解资金难题。创新留用模式,推行“零障碍”引进人才政策,对企业引进的高学历人才给予财政补贴,享受购房、购车补贴,给予科研经费、返还个人所得税等优惠政策,支持企业在北京、上海等地建立研发机构,破解人才难题。目前,范县共引进各类人才1152名,其中院士2名、博士12名、硕士25名。创新政策体系,坚持把落实老政策与实施新政策结合起来,破解转型难题。比如,丰利石化牵手山东齐城,实现了资产重组,蝶变升级。2022年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到100家,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4家,规上工业产值将突破330亿元,诚信石化、可利威化工、中博化工等一批本土企业通过技改升级。创新合作模式,引导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,破解转化难题。累计建立国家高新技术企业7家、省级工程研究中心3家、省级院士工作站1家,建设产业集聚区研发中心。引导盛源集团与“双一流”高校及中科院联盟,在北京成立濮源新材料技术研究院,自主研发非光气法聚碳酸酯生产技术,打破国外长期封锁垄断,实现了高端化工新材料的技术跨越。(李红忠 张舒雁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