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20日,一场秋雨过后,范县杨集乡东吴桥村800亩稻田里,正值灌浆期的水稻更加茁壮,一畦畦稻田勾勒出一幅美丽的秋日画卷。采用“龙头企业+合作社”模式,引用“天然黄河水+有机沼液水”灌溉,创立东梁湖大米品牌,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,这里已成为新晋“网红打卡地”。
河南省首批“一村一品”示范村、鱼米飘香的北国“小江南”——范县王楼镇东张村又是另一番景象:全国劳模张存胜成天忙得脚不沾地,不是在试验田里观察彩稻长势,就是在笨鸭鸭舍、示范基地忙活,完善“稻鸭共养”生态种养模式。水利厅驻东张村第一书记李红斌说:“生态种养模式下,我们的大米和笨鸭都颇受欢迎。大米以每斤10元的价格卖到全国各地,1000只笨鸭已被预购,真正实现了一水多用、一地双收?!?/p>
濮阳庆丰农业科普示范园内,今年获得的“河南省现代农业科普基地”“濮阳市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”两块牌子格外醒目。作为龙头企业,该示范园通过打造高端绿色特色稻米基地,积极发展优质特色大米种植规模1.5万亩,擦亮了“范县大米”品牌。“这可不是一般的稻子!”在该示范园展厅,总经理王明喜自豪地说:“普通水稻一株稻穗最多能结300粒稻谷,我们的水稻最多才结70粒。别看产量少,价格可不低,是普通水稻的十几倍,能够带动群众更快增收致富。”
“范县大米”是我市首个国家地理标志?;げ罚涤腥跫?、富硒两大特色,米粒晶莹剔透、营养丰富,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,被誉为“中原第一米”。范县现有水稻种植面积18万亩,连日来,该县利用植保无人机对水稻进行“一喷多促”作业,目前已喷施14.4万亩,为今年水稻丰产丰收打下了坚实基础。(濮阳日报 记者 张西恒 通讯员 李红忠)
【责任编辑:韩利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