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月15日,走进范县高码头镇王堂村,一股竹子的清香扑面而来。几辆装满毛竹的大卡车旁,几十名村民正忙着卸货?!案伊?00把,下周一去拉。”“月底能攒够一大车不?”……订货电话不绝于耳,村民徐龙水高兴地说:“上周刚发了一拖挂车的扫帚。”
王堂村是该镇最大的扫帚加工集散地,扫帚编扎已有近百年的历史。全村共有30余户近100人从事手工扫帚编扎工作,每年能编扎扫帚10余万把,主要销往范县、清丰、南乐、台前及山东莘县、鄄城等地,年产值约300万元,户均年收入5万元。
走进村民王忠林家,只见院子一边堆着毛竹等原料,一边整齐码放着编扎好的扫帚;王忠林正娴熟地编扎着扫帚,挑、拢、拧、编、扎,半个小时的工夫,十几根竹枝就变成了一把骨架结实、造型漂亮的扫帚。每编好一把,王忠林就松松腰间自制的蹬子,再用粗糙的大手抓过一把竹枝,紧紧蹬子,接着编扎下一把?!霸谖颐谴?,我这个年纪的几乎都会编扫帚?!蓖踔伊纸衲?1岁,一天最多时能编20把扫帚。
一道、两道、三道……在扫帚上紧箍8道铁丝后,王忠林才进行下一个环节?!爸谱魃媳纠疵挥斜曜?,但是我们做得久了,知道质量好才有回头客,就自行设置了标准?!蓖踔伊炙担ㄖ悴⒉皇窃街卦胶?,太重了用起来不方便,太轻了又不耐用。经过不断摸索,王堂村探索出编扎扫帚的“村标”:1.8米长的大笤帚,把上铁丝8道,主竹枝15根,重量约4公斤;1.6米的小笤帚,把上铁丝6道,主竹枝10根,重量约3公斤。
近年来,高码头镇大力扶持扫帚加工、特色美食、特色种养等小产业,因地制宜发展“庭院经济”“炕头经济”,让富有地方特色的“一村一品”成为农业增效、农民增收的新路径?!霸谡蛘淖橹?,我们村积极探索‘合作社+农户+基地’经营模式,以统一工艺、统一标准、统一销售的方式,把群众组织起来,让产业壮大起来,努力把庭院经济‘小扫帚’做成产业发展‘大文章’?!毙炝?。(濮阳日报 记者 张西恒 通讯员 李如超)
【责任编辑:韩利】